日前,ETHPanda、LXDAO 联合发起人 Brucexu.eth 在社交平台揭露一些币圈交易平台正在向大学生群体发放所谓的「合约体验金」这一状况,此类体验金无法直接提现,而一旦盈利,收益归学生所有;若发生亏损则无需偿还,而在朋友圈晒高额收益还可以获得额外激励。
从本金赠送,到杠杆刺激,再到社交裂变,这一整套流程都在精准收割大学生群体。这一行为本质上也并非合约知识普及或用户教育,而是一场披着「金融启蒙」外衣的赌博诱导,精准收割风险意识薄弱、资金管理能力不足的大学生群体。
即便当前加密交易平台整体面临用户增长瓶颈,但这不意味能将大学生作为业务扩张的突破口,此类行为既存在合规风险,也对行业形象造成长期负面影响。
高风险金融工具不该盯上大学生
科技与金融结合之后,对年轻人群体的「精准诱导」几乎是一个全球性难题。无论是美国学生贷款体系中诱导过度借贷的结构性设计,还是印尼、菲律宾等国互联网金融产品中针对年轻人的高利贷泛滥,全球范围内都有无数年轻人深陷债务泥潭。
2015 年,彼时中国移动支付刚刚兴起,超前消费主义在年轻人中悄然蔓延。与此同时,以趣分期、分期乐、爱又米等平台为代表的一批「互联网金融公司」,打着「提前消费、信用成长」的旗号,大举进军高校。
趣分期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玩家,它通过线下地推团队直接进入校园,联合手机、电脑、化妆品商家举办「校园特卖会」,吸引大学生使用其平台进行分期消费。只需要一张身份证和学生证,就可以「白嫖」一台 iPhone,月供不到 300 元。
然而,这场「金融创新」的狂欢很快露出獠牙。利率不透明、手续费高、还款日不合理等问题,迅速将大量学生推入超前消费的债务陷阱。为了偿还债务,不少学生被迫拆东墙补西墙,在不同平台之间借贷滚雪球。
更为恶劣的是,随着催收难度加大,一些平台或地下催收组织竟演变出「裸条贷」等极端压迫手段——要求女大学生提供不雅照片作为「抵押」,一旦违约即以此为威胁。这一事件被媒体曝光后,引起中国社会震惊。
从道德层面,这场风潮彻底击穿了社会的底线。曾经炙手可热的趣分期,即使在后来尝试转型为「分期电商平台」、「B 端金融科技服务商」,仍然被贴上「校园贷发起者」的标签,遭遇广泛抵制。
趣分期后更名趣店在 2018 年推出的汽车金融项目,旨在通过「以租代购」的方式向年轻人提供汽车分期服务。同样遭到抵制。2022 年,趣店创始人罗敏高调宣布进军预制菜市场,并通过抖音直播等方式进行推广。然而,由于其「校园贷」历史引发公众质疑,合作的中国明星如贾乃亮、傅首尔等纷纷与其划清界限。
这是一个时代记忆,也是一个惨痛教训,当时没有明确的监管,没有人站出来阻止,直到千千万万家庭为之买单,才终于收场。
而在如今加密货币领域,合约体验金被堂而皇之推广给大学生,这仿佛是另一场灾难的开端——它用的不是高利贷,而是更隐秘、更难察觉的赌瘾培养。
合约无原罪,但贪婪之手不应伸向校园
这轮周期以来,大学生一度成为 Web3 舆论的主角,而许多项目、VC 都倾向于招聘勤奋好学有干劲的在校大学生作为实习生。就连加密交易平台也推出校园大使拉新计划,大学生可申请加入并通过拉新有效用户获得返佣奖励以及入职资格等福利,不过这一活动推出后不久在社区的反对声中被叫停,目前官方已无此活动界面。
如今某些交易平台更是直接加码,用合约券拉大学生「下水」,比起当年的校园贷,这一次的加密合约推广行为,甚至连基本的监管红线都未曾触碰到。
很多中心化交易平台服务器分布在各个国家,在用户协议中写满免责声明,员工也分布在全球各地。它们往往不接受任何一个国家的完整监管,却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业务,尤其是在对金融教育尚未普及的国家和地区大肆扩张。
在这样的真空中,我们很难期待短期内的政策能够有效介入。这就意味着,公众的道德约束、用户的集体行动,才是最现实也最强有力的「监管手段」。每一个用户,每一个从业者,都不应该对诱导大学生参与合约交易的行为保持沉默。
合约交易作为金融工具,其存在是合理的,但必须区分场景,比如以下三种情况可以被视为「道德合理」的使用场景:
一是风险对冲,这是合约最初的设计目的,机构或成熟投资者使用合约来对冲现货价格波动,比如矿工锁定挖矿收益、交易员管理持仓风险等,这是一种专业手段,基于明确的资产和风险策略。
而是具有独立自主可自我负责的成年人的小仓位投机娱乐,一些个人用户可能使用极小比例资金进行短线交易,作为娱乐性质的高风险操作。这种前提是他们具备一定风险意识,有完整的财务安全网,且清楚自己承担的后果。
最后就是与赌场双向奔赴的「赌狗」,这是目前最常见的一类合约交易用户——他们不对冲、不分析,纯粹靠感觉交易。这类行为虽然不被鼓励,但如果成年人明确知道自己在「赌博」,平台与之达成的交易可以说是「愿赌服输」。
但——大学生不是赌狗。
他们还未步入社会,尚未有足够的收入、风险意识或金融素养,他们本该在校园里构建思维方式,而不是被平台诱导构建杠杆逻辑。任何将推广触角伸向大学生的交易平台,都在做一件极其恶劣的事。
请行动起来,向 CEX 施压
面对这类诱导大学生参与高风险合约交易的行为,行业不能再沉默,这不仅背离了金融科技普惠的初衷,也对整个加密行业的公信力构成严重伤害。所以,必须有明确而持续的社会反馈,去抵制这些通过赠送体验金、鼓励炫耀收益、引导杠杆操作的行为。
因此,我们必须发出拒绝的声音,用行动划出底线:
我们可以——在社交平台上抵制开展该业务 CEX,拒绝在这类平台注册、充值,用真金白银的缺席提醒它们:用户不是提款机;
我们可以——对仍在执行此类市场策略的公司施加持续的舆论压力;
我们可以——鼓励行业 KOL、媒体人公开揭露、严肃批评这种收割手段。
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倒逼平台意识到监管的空白并不等于道德的空白,大学生群体不该成为行业拉新的突破口。行业若真心追求长期发展,首先应当放弃以摧毁一代人未来为代价的增长方式,这不仅不会使得行业迎来发展,加密资产价格迎来新高,反而会进一步污名化行业,进而阻碍整个行业在全球合规化的进程,背离了加密的真正愿景。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看到行业在道德的缝隙中试探底线,今天是大学生体验金,明天可能就是「合约贷款」,或者为初入币圈的年轻人量身定制「小额高频杠杆推荐系统」。永远有人在设计陷阱,专为尚未建立风险认知的年轻人而设。
如果我们不想再次见证「裸条贷」式的灾难在加密世界重演,如果我们不想看到一个个年轻人被培养成赌徒,我们就必须从此刻起开始行动,抵制这种行为。若平台仍旧视而不见,我们将联合更多 KOL 与媒体持续揭露,直到这一切被终结为止。
Leave a Reply